他是一位新浪博主,网名 shiyao,几年前举家移民去了澳洲。在 2012-2015 年有一系列文章,后不知为何,全部文章均已被删除。有喜欢该作者的网友就将其作品集合编成了电子书,缘于此,今日得以一见。从其行文之间,可看出他风险意识强、重视抉择能力、家庭观念重。看完之后,总有写点东西的冲动,且把此篇「非官方序」作读后感。

生于忧患

他是一个风险意识极强的人,大概是因为投资的职业素养。在他的博文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原因在于国家负债率过高,经济已到了新增利润不足以还贷款的明斯基第三阶段;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通过房地产使中产贫民化,压扁了六个钱包;计划生育导致人口红利消失,社会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这些现象不一定导致最终的坏结果,但对于一个有风险意识的投资者来说,不会「等墙倒了才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有较大系统风险使得他做出了离开的决策。

IMG_0953

由于较强的忧患意识,他和他妻子都有延迟效用的决心和毅力,只是表现方式略有差异。他重在思考和规划,而妻子则在一些琐事。比如妻子的节俭和吃苦耐劳,在这一代人里是少有的,这是作者非常赞赏的。日常节俭未必能够省下多少钱,却是一种生活态度,储蓄是对未来的隐忧;吃苦耐劳未必真的要去吃苦,而却是应付危机重要的能力和思想储备。

抉择能力

贯穿其所有博文的另一个观点便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可能跟他本人从小耳濡目染有关。

解放初期,他外公一生省吃俭用,买了一块地,后来却因为国家政策反而成了不良成分,到头来什么都没留下。

所以应该把做选择这件事放在第一位。如果选择错了,后面细枝末节的努力也只是对之前错误的弥补。而且人们往往喜欢把努力花在琐碎的日常工作上,认为这才是努力,而这恰恰是最没用的。人生的方向如果错了,在错的方向上做得再优秀也是一场空。学术搞得再好,留在49年以后的中国,却需要面对太多科研以外的困难。什么事情都是选对了事半功倍,选错了事倍功半,工夫自然应该主要花在选择上,而不是选择之后的维护。比如,辛苦维护一辈子婚姻关系只因为选错一个人。

由此延伸至育儿观。作者谈到将来对子女的教育不会像其他家长注重文化和技能教育,更重视的是处事方法论和性格教育,这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方法论主要是指逻辑的思维方式,性格主要指的是决断力和忠于理性,不会因为那些既得利益或者沉没成本,而推翻自己的理性判断,不对任何事情抱有丝毫侥幸。子孙后代无论多么富足安定,适当保持难民心态。

家庭观

在谈到子女问题时,他有一个观点——人才是创造幸福的源泉,老来如有儿孙在旁会幸福得多,未来的抗风险能力也会更强。所谓风险,诸如:儿女远走不在旁,护工虐待无人帮。因此他希望有多个子女,三个甚至四个,总会至少能有一位伴身旁。有时候看到衣着光鲜的白领,没有孩子或者只有一个孩子,旁边是民工,领着几个孩子,几十年后到底谁更幸福呢?即使从概率上讲,甚至更偏向于后者。

那培养的成本支出呢?他心里自然有一本帐。其实多数时候他自己更多挥攉无论是钱财还是时间精力,边际效用都是很低的,这个交换相当于是不是愿意多养两个好孩子,把宝马换成丰田,把大 house 缩一半水,把看电视灌水的时间缩减一半来教孩子念书。他的观念很明确,在大概率的预期下,资源应该投入到边际效用更高的地方去。

那教育问题呢?他的决定是找一位名校的女生,子女的智力没有问题,夫人能做家庭主妇,把子女的教育做好。他不希望两人在外赚钱,却把最重要的孩子的教育交给没有他们优秀的人教育,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而且人生是一次长跑,父母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努力决定了孩子的质量,然后反过来影响父母的下半辈子。

一个家庭,不止儿女,还有伴侣。曾经作者以为孤身一人,江海寄余生,最后转角遇到爱,详细记录在了书中第二篇,看完甚为感动。

近几年,大疆的无人机流行得不得了,被列进了很多科技宅的愿望清单。我前室友也跟我提过,想买一台,我当时不理解,后来想通了。通过一台机器,开启一个原本一辈子都不会有的视角,是多划算的一笔投资。同理,这个博文集的思考总结了作者前些年的思考,观念不一定都对,但也给了我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且作个推荐。

附:博文集《沧海寄余生》,并感谢整理的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