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写作起因

大二下学期末的时候,学院里要我寄招生材料给母校,我就联系了以前高三的班主任朱建老师帮忙接收一下,电话里他顺带叫我写一篇文章叫《我在乐中的三年》,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不想我一拖就拖了一年半,执行力不够,有些惭愧。当时一是在忙学校里的期末考试复习,二是曾经自己也码了千来个字,但始终觉得没有感觉,就作罢,现在连原来的稿子也找不到了,只得重新写了,不然只怕到了寒假的同学会都没脸见朱老师。而现在离我大学毕业都只差半年了,我觉得再回过头了看看高中,做一些阶段性的总结,会有一些新的感受,也能重温美好。

1.2 文体及题目选择

至于为什么这样一个文体,我也有些考虑。首先,我现在自己思考一些东西有个坏习惯,就是在边走路边思考,以至于好几个晚上我走了大半小镇,但还是想不好题目和文体。本来是想写封信的,因为本人比较不主动,不像班里其他同学一样会主动找老师探讨一些自己的想法有更加深入地相互了解,抓住这个契机写封信给老师也算是朝这个方向努力了。都要开始写了,突然有了灵感,就临时改变写作策略。再者,现在我大四要毕业了正好也要写论文,抓住这个机会练练手也好。另外,作为一名学化工的工科学生,文字并不出彩,用自己熟悉的文体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

这个题目改编自复旦教授于娟的 《此生未完成》,她乳腺癌晚期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是我得了癌症的非学术报告》(具体名字记不清了),我印象蛮深刻的。虽然她在 2011 年 4 月已经离开了,但是我想,记住她文章的只字片语并加以应用,或许就是对她最好的缅怀。

2 成长轨迹

2.1 成长轨迹图概述

为了更加直观一点,我用 excel 画了一张成长轨迹图。其中实线代表个人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图,虚线代表学习成绩随时间的变化图。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这里的个人状态是指学习工作情感等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精神状态,或者可以更加直白地表述为——心情。粗略地看一眼成长轨迹图可以发现,虽然我个人状态变化比较多,但是在高三一模前,我的成绩一直平平,出人意料地稳定在 230 名左右,在当时,是一本和二本的边缘人物。其他情况详见下图:

乐中三年成长轨迹图

2.2 高一

2.2.1 初入高中

刚进乐清中学的时候,有新鲜感,感觉乐清中学很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暑假就提前预习把数学看到了对数函数的章节,每天放学都是拼命跑着去吃饭,晚上跑回寝室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地洗澡、洗衣服。有一哥们当时还开我玩笑,说我跑起来像抽风。当时还有一特别神奇的现象,在楼下洗衣台洗衣服的基本上都是高一的学生,我当时就奇怪难道学长学姐不用洗衣服抑或是抢不过我们这帮高一的初生的牛犊子。后来自己到了高年级才明白是懒得下去洗(高三寝室都是在 E、F 楼,离洗衣台比较远),都是在寝室洗的或者洗衣房洗的,偶尔有心情了想晒太阳才会到洗衣台那边洗。

2.2.2 失落的开始

正式进入高中前,一般都会有为期一个星期的军训,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军训,但是没什么印象,反而是高三开始前那个暑假的那一次军训印象更深,因为在那次军训以后,大家之间更加有默契了,班级凝聚力更强了。就是在第一次军训之后,班主任老师通过档案的筛选和军训的观察,确定了临时班长和副班长的人选,期中考试以后再改选。没有什么资历,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我自然也没能入老师法眼。于是就萌生了失落感。

“失落感”其实是刚进高中时学校里提的最多的。开学讲座提,老师提,跟同学聊天的时候也提。虽说提得多,但还是不能控制。初中的时候是班里老师关注的焦点,是众多同学赞扬的榜样精英,可到了精英队伍里,大部分普通人又显得那么渺小,特别是成绩中等,不会被老师表扬,不会被老师批评,甚至不会和老师聊天不超过五句。也正因为如此,我后来的情绪变化也显得很神奇。

2.2.3 老师的谈话

心理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因为不受自己控制。明明知道是不对的,想根除,也无能为力,就是哲学讲的意志无力。转机是出现在期中考前一个星期。

当时,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内容是有同学反映我跟班里女生太近,会影响到大家复习。当时老师给我的信号就是批评,但是我非但没有不开心,反而很欣喜,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被忽略,特别是被在乎的人忽略。火影里的鸣人刚开始到处捣蛋也就是这种心态吧。现在想想当时的心态,我表示很理解。可惜的是,因为阴差阳错,后来跟有几个班里女生关系并没有那么好了,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挺对不起她们的。

2.2.4 期中考试

后来我们期中考了,或许是初中带来的习惯,喜欢看名次,当时年级 700 人的样子,考了 230 名左右,比刚进来中考的成绩差了 50 多名,在班里排 14 名左右。觉得考得不够好,分析了一下原因,有这么几点:

1、学习疲劳。每个学期开学都是信誓旦旦要如何如何努力,到了期中就成了强弩之末。这个疲劳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出现,就像看书看久了想休息一下,关键是如何面对,显然我没处理好。

2、方法错误。初中老师都说考试主要看平时,考前复习没用。我将以前老师的话奉为圭臬,深信不疑,确不知这话是对平时一点都不学习的同学讲的,以夸张的修辞手法进行劝告。到了大学,才体验到考前复习对于应试来说还是十分有效的,当然考得最好的就是那些平时非常努力,考前复习也很拼命的家伙。

3、观念错误。我其实是属于那种会为以后做打算的人,大二就考虑要不要考研的问题,高一上半学期就想着读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当时我的决定是铁定了读理科,于是对属于文科的历史地理课都不怎么上心,因为我觉得以后不会再用到。现在回过头来发现对于理科生来说这些课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原因如下:

1)从功利角度分析,高一的成绩所有课都是拉分的课程,学好以后成绩会很漂亮,而且会考拿了全 A 还有奖金发。就算现在学不好,到了大学还是会学到历史。既然迟早要学好,何不花点功夫早早地学好以后轻轻松松开开心心的呢。

2)从客观角度分析,往往是历史地理学的好的人,其他科目成绩也不差的,并没有太大的时间分配上的冲突。文理分科后大家排名虽有波动,但大部分还是没怎么变。优秀是一种习惯。

3)从长远角度分析,理工科学生多学习一些文史哲能够提高人的格局,也就是气质。我有时候跟一些偏文科专业的同学在一起聊天就不是很跟得上了,不知道肖邦钢琴曲有多高雅,不知道犬儒主义是什么,也不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怎么一回事。有时候如果能冷不丁冒出几句那个领域的,我还是能得意一下。

综上所述,我考试不好的原因为——没有绝对的时间投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曾经我很喜欢听别人谈学习方法,我以为会有一种捷径可以不那么辛苦就拿到自己满意的成绩,但后来听别人说起才发现我错了,任何学习方法都是需要绝对的时间投入的。)

2.2.5 班委竞选

考完试以后重选班委,为了弥补我的“失落感”,我上台竞选班长,也当上了班长,动机很不纯正,以至于到了大学当了一个月班长以后,才真正地领会到班长的这个身份的真正含义。不过不管怎么样,我的“失落感”自那个时候才算真正地消失。现在觉得,问老师学习的问题,在问问题的过程中相互了解才是消除失落的正确途径。我那种方法不过是旁门左道。

2.2.6 成绩低谷

自期中考过后,高一一年大部分时间还是平稳地过的。奈何在高一最后一次期末考的时候“晚节不保”,成绩跌到了 400 名开外。原因是我考化学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脑子里在不停地闪过那天中午帮一个女生辅导的情景,就是“早恋”中的胡思乱想症状。我自己也没控制住自己大脑,成绩就坏掉了。我现在回想起考场的那个情况都感觉非常手忙脚乱,没办法思考考卷上的题目。后来高二我就辞去了班长的职务,也没有谈恋爱,甚至把人家拱手让给别人(主要是别人表白我又没有去争取)。如果一定要我评论高中恋情,我只能说它能让人成长,是青涩美好的,但始终是很难有结果的。

2.3 高二

高二这段时间没有特别的什么经历,因为已经适应了高中的生活了,能讲一讲的就是我和宿管会有关的一些生活,就简单列个清单:

1、查房。高一下的时候加入了宿管会纪检部,工作很简单,就是熄灯了听到房间里有声音就敲门叫他们安静,屡教不改就扣分记录。这里有个小插曲,就是刚进学校时大家太兴奋在寝室卧谈,还故意打电话去骚扰女生寝室。两边你来我往的还很开心(这个事是刚进高中最爱干的事,出自大家对异性的好奇吧,甚至刚进大学我身边都有人还这么干的,特好玩),结果被一个宿管会的人直接开门进来说要记录,还说我们聊的挺欢。当时那个架势,威风极了。后来我也干了这个行当后并没有想象的威风,因为我的作风还是比较温和的,查查房,跟人聊聊天还是很开心的事,偶尔会佯怒一下。

2、检票。在宿管会里当然还有其他附带工作,以前宿管会还负责每周在报告厅放两场电影,5 角钱一张票,售票处在 E 楼楼长的值班室。我会负责卖票或者检票,最爱那检票器去打孔了,因为曝光率高,在熟人面前可以露个脸,满足我小小的虚荣心。不过后来我们高三的时候就不再放电影,说是怕影响在校学生学习。对于这件事,我也有我自己的看法。刚进高一的时候,我也觉得看电影会影响学习,虽然很想看,想到自己应该努力,就忍住没去看,结果周末学习效率不高,也没能欣赏到很好的电影。后来我放开了,该好好放松就好好放松,果断一集电影都不落下了。当时我认为乐中教学模式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让大家在高一高二有相对自由的时间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更加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不是能直接地由录取率反映出来,却是影响一生的东西。

3、办公。宿管会办公室有一台电脑用于查房记录电子表格汇总、打印各类通知的,我看部长、老师操作,也学了不少诸如 word 打印预览、排版、快捷键、打印机使用等技能,对我在大学时的一些学生工作还是十分有帮助的。

4、排球。我在认了一个学姐作姐,她经常带我去打排球,从不会的奥特曼手势到爱吊高球的标准后卫,我还是学会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球类运动。但是,也正是这个事情,我跟班里女生打球时很是傲慢(她们都不怎么会),结果被唾弃了,被别人提醒后才恍然大悟。想来也是,我回想起自己当时的那副嘴脸,也很想抽自己。也是在那个时候明白,做人应该时刻保持一份谦逊。

2.4 高三

转眼到了高三,这一年对我来说是很神奇的一年。虽然很多人都说“黑色高三”,其实并没有想象的恐怖,反而让我们感觉充实,发现自己的无限潜能。这个三分之一的高中阶段就像史铁生描述死亡一样——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它是必将降临的节日。

高三刚开学的时候,班主任朱建老师就让我们观看了一部记录片 《高三》,讲的是福建一个小地方的高考奋斗史,朱老师介绍说是由知名报刊《南方周末》的一位记者辞职以后用长达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得到的作品,完成时间里我们仅只有 3 年时间的差距,连课本都是一样,使我们感同身受。朱老师果然很厉害,找了这么一件视频作为我们高三“成人礼”,当时情绪就被带动起来了,不停地告诉自己毛爷爷的教诲,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那时候我作文突然写得很差(我初中语文都是级段数一数二的,连作文也是范文),原因是自从上了高中我以为作文可以随便写了,写点情啊爱啊的小说,没正经写过作文,到高三要写点正经文章反而不会了,还有一个原因郑老师告诉我随着我思维水平的提高,我的文字已经跟不上,所以根本写不出东西。高三九月份第一次摸底考试时,我作文只有 38 分,后来两个月的语文考试里我的作文只有一直跌,35,34,32,就差离题给个 20 分了。于是我有了危机感,给自己下了一个硬指标,每周写一篇作文,然后找郑老师修改,终于在坚持写了 2 个月左右时间后文章看起来有点样子了。

我成绩质的变化是从高中最后一个寒假开始的,寒假开始之前,班里开了个动员班会,朱老师嘱咐我们一些注意事项,还给我们制定了作息时间表。我回家以后严格执行,每天早起,两天四份卷子,按照高考的模式进行,只有在除夕和春节两天我是给自己放假的,电视节目只看了春节联欢晚会。其余时间绝对不敢懈怠,把错题和不明白的题标记出来反复看(以前只留错题但从来不看)。后来一模考试我奇迹般地考了级段 72 名,跃居班级第 3,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我对自己说我能做到的。从此有了莫名的自信,后来几次大考试虽然没有超过这次,却再也没有跌出级段前 200 名,也就是可以考上梦寐以求的一本院校。后来我保持这个状态考上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年级排名 130 左右。我仔细思量过,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偶然考到的好成绩给我的信心是巨大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厚积薄发的一种表现,只是正好突跃在了高三下这个时段。在高考复习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疑惑一个问题,不断地努力付出是不是真的会有回报。不管是高考的经历还是大学的经历,我得到的答案最终都是肯定的,因为天道酬勤。  

2.4 老师索引

王毓老师:三年英语老师兼高一高二班主任,我们的第一年也正好是她的第一年,对于英语教学抓得比较紧,严格的时候是御女型的人物,每篇英文课文都要求会复述,当时陈楚楚是她的得意门生,因为不管是抽哪一段,楚楚都会背,后来楚楚去了宁波诺丁汉,继而出国去了英国。刚开始高中学习时,对我来说压力最大的就是英语学习了。不过压力变成动力后英语也就慢慢适应了,当然前提是绝对的时间投入。班级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至于班主任工作,我觉得王毓老师也是很到位的,不过可能由于刚进高中时那颗小小的柔软的外加失落的心有些敏感,有一段时间总觉得王老师对我有意见。当然事实证明是我错了。上次同学会的时候,听说王老师结婚生子了,祝一切都好。

郑肖梅老师:三年语文老师,有个女儿比我们小一届,很和蔼,高一时还夸过我作文很灵动(虽然我觉得当时老师很有可能只是随口说说作鼓励之用,但我还是记在心里了,有时候学生真的很容易满足,一句小小的赞扬就能开心好久,就像小孩子总忘不了那个给他买玩具车的那个人,尽管对于买东西的那个人来说有可能只是举手之劳),而且绝对仍然是风姿绰约,相信年轻的时候一定是风魔万千少男。大学一好友告诉我“真正的教养,不是端出来的姿态,而且内心的善意,是为他人着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上善若水的气质。”我觉得郑老师属于这一类。

叶乐琴老师:三年数学老师兼隔壁班班主任。上课认真,对学生负责,非常受大家爱戴。在我们高考的时候她都没睡好,一直记挂着我们。

林晓慧老师:高一高二物理老师,刚上她的课时我发现我只能看到她嘴在张,竟然好像听不清她的每一句话,总以为是人家课上得不好,后来才知道下午时间自己注意力没有很好的集中,困了所以听不清人家在讲什么。出了问题人总喜欢先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当年没好好听她课,蛮对不住她的。

黄利孟老师:高一化学老师兼另一个隔壁班班主任,没结婚前我叫他“小黄黄”,私下随和,上课认真,而且比喻形象。他说人老是一个氧化的过程,而番茄是含有抗氧化的物质,吃番茄有利于活久一点的言论我印象最深。给我们上课时还是相亲阶段,不料我们上大学没几年竟然已为人夫,不禁叹息岁月蹉跎啊。

刘丹老师:高一地理老师,来自东北,也是刚毕业的老师。虽然我当时对文科不重视,但是会经常去跟刘丹老师唠嗑,给人感觉就很平易近人,不知道现在过得如何。

刘柱老师:高一历史老师,后来成了文科班的班主任,我们亲昵地称之为“柱哥”。

许振勇老师:高二化学老师,一位相对其他老师都比较安静的老师,褒贬不一,有同学觉得他上课没激情,有同学觉得他上课实实在在,每一句话都说知识点,不爱讲其他课外的东西,反而是最喜欢的化学老师。个人觉得,勇哥当然还不错啦。

特级教师:高二政治老师,记得在橱窗里看到貌似是“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学校少有的特级教师,上课富有激情,提出要打造“海尔”班,最后这个理念被隔壁班 11 班拿去作为勇争第一的口号了(不得不承认的是 11 班学习氛围确实比我们班好,但其他方面我的小私心就不这么想了)。

金老师:高三政治老师,与前一位相比,少了一份激情,却多了一份沉稳,上课思路清晰,也教了我们很多知识,我印象最深的口音是“口以”(可以)。

“老头”徐老师:高三化学老师,白头短发,名字竟然记不起来了,只记得私下里叫叫的外号了额。声音略带沙哑,崇尚自由平等,上课让我们回答问题时不用站起来,鼓励我们报告中科院然后出国,也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幽默老师。不过跟他喝酒就得小心咯,姜还是老的辣。

朱建老师:终极 boss,高三物理老师兼班主任,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最擅长利用奇怪逻辑、改编故事、各类资料鼓动人心,尽管有时候明明知道他只是说说而已,但大家总愿意相信他说的话,或许这个就是传说中的个人魅力,或是——气场。班级在他的带领下从级段倒数第二跃居正数第五。以前上课他老是喜欢看他自己那个翻盖手机,起初以为他在看时间,后来才知道原来手机翻开后里面有夫人和孩子的大头贴,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又或许他就是在看时间)。另外,他喝酒脸是越喝越白的。不仅如此,还有同学看到他在楼梯上用忧愁地眼神望着远方,因为他为这个班级操劳太多了。其实大学当班长的时候,很多管理方式是从他身上学到的,影响很深。据说已经升职为保卫科科长,可喜可贺。

3 总结与展望

高中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肯定不是千百来个字能说的清楚的,老师的言传身教,同学的欢声笑语,课间的音乐、激人上进的桥段诗篇乃至学校栅栏外那开得绚烂的油菜花都带给了我很多感动和美好的回忆。现在都有点后悔语文没好好学,背不出几首诗,引用不了几句话,也写不出自己的感受。大概就是珍惜奋斗的岁月,这样的岁月不再的意思。至于展望,希望乐中出来的学弟学妹出来,说的通俗点——能像个人物。我心中的榜样人物就是同桌黄勤骞跟我提过的上一届学长——毛道晓(高中成绩好,在学生会有工作,大学到了工大成为了机械学院的院学生会主席,成绩还是专业第一,辩论赛上风采更是无人能敌,只是未能有幸相识)。当然没有最厉害只有更厉害的,当时的南婉娇都出国了。重要的是向想成为的人学习,并坚持下去。

4 致谢

父母、老师、同学、母校。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