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靠谱的A股投机经验
我炒A股始于2013年年初,至今算起来也是四年的老股民了,当时不懂看不懂财报,看不懂公告,听着小道消息说合并,就跟着买了。几年下来小亏,学习到一些微小的投机经验共分享: 春节前后,一般化工原材料会涨一轮,因此喜欢在放假前...
捣腾生活,溜达人生
我炒A股始于2013年年初,至今算起来也是四年的老股民了,当时不懂看不懂财报,看不懂公告,听着小道消息说合并,就跟着买了。几年下来小亏,学习到一些微小的投机经验共分享: 春节前后,一般化工原材料会涨一轮,因此喜欢在放假前...
1. 男女交往最忌讳的一件事
一个字:贪。女人希望男人风趣幽默成熟稳重帅气多金,男人控脸控胸控腿控财控内涵控小鸟依人控善解人意。这是多少人的心声,却也是佛家八苦之一。
2. 论围墙的倒掉
围墙一倒便会有不请自来的客人。这个情形让我不由联想到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在散文《My Wood》里一段自述的经历。他购买的一片小树林被一条公用步行道横穿,于是便常有陌生路人到林间采摘浆果,嬉闹玩耍,导致福斯特总有把林子用栅栏围起来的冲动。同时他又意识到这种冲动和自己开放无私的本性不符,便戏言肯定是“财产”对他的精神施加了影响。
马克思对财产的看法更为极端。他认为并不是人类的自私性支配着财产,反倒是财产“人格化”的自私性支配着人类。这种支配力影响深远,以至在人类社会划出了阶级的鸿沟。
细细想来,「不是人支配了财产,而是支配了影响人」的观点确实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例子,有财产者有了得失心。
当人们完全没有内在动机时,外部奖励的效果非常显著。比如,金钱奖励让那些本来从不健身的人进健身房。但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发的动机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物质的奖励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脆弱的,并且会极大的消磨求知的乐趣。那么这种奖励就变成了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换取短期的自律,非常不划算。
这个理论被称为过度合理化。不过虽然奖钱对孩子学习态度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减钱倒是能起到惩罚作用。
天刚下过大雨,大巴行驶在田野间,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颠簸,不时激起大小不一的水花,像极了这半年的状态。 1 这辆大巴是从绅坊高铁站开往家里,我换休了 2 天回家,因为奶奶。 端午节前两天早上十点,81 周岁的她完成了清晨 2 万步...
1. 美军的软创新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同样的训练社团活动做,企业培训做,中国军队做,美国军队做,为何差异怎么大?核心在于军事化执行。就像《士兵突击》以牺牲精神感动了很多人,道理我们都懂,可惜感动换得来动力,却换不来能力。
2. 有多少热门事件查无后续?
记忆是一项政治工程,除了权力刻意的删减增改之外,还有舆论健忘症的无意配合。
做高杠杆效率的事有两个要点:1. 将每一份时间卖得更贵; 2. 将每一份时间卖出更多次。因此,写文章一定要写时效性不强且不可替代性强的文章。
4. 购房流程 – 关于认购
关于认购认筹、定金订金的那些事。
5. 浴室沉思
对于使用的东西,便捷性是比功能性更重要的,雨伞是最好的例子,下雨拿雨伞下半身还是会被淋一身,功能上并不完整,雨衣在这方面更胜一筹,能保证大部分部位不会被淋到,若再发明一种把脚也包起来的雨衣就更完美了,但这些永远做不到雨伞那样流行,因为雨伞非常方便,大家都宁愿为便捷性牺牲一些功能。
同理因为便捷性,看正版电子书比盗版电子书的时间成本低很多,成了很多人支持正版的原因之一。
假如我还在学校,现在应该已经在读博士了。
以前有位在上海交大读有机化学硕士的朋友告诉我她的求学状态,每周一到周六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在实验室做实验,周日虽然是休息,但还要写报告。刚入学的她问导师,那什么时候看文献,导师回答说,不是还有11点到1点吗?
严谨的求学之路必然是要披荆斩棘的,但当时的我还是被惊呆了。这不是才研究生一年级嘛,幸好没读研。而她倒是继续前行,已经开始了读博生涯。
以前崇尚享受主义,「做人嘛,最重要是开心啦」,现在依然是。只是开心的方式需要转变一下,快感的时间有长有短,玩三国杀有快感,只在玩的时候。写博客有快感,每一次评论,都会收获喜悦,而且文章是半衰期长的事物,在比特海里回荡,作用时间更长。从经济学上的等效效用理论来说,用相同的时间,无疑是要做效用更高的事情,更加注重积累与输出。即使不在学校,依然可以像博士一样生活。
为什么是现在?经过前几年的试错经历基本确定了以后发展,也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背景,而且膝下尚未有子,风华正茂。奇葩说里出现过一位辩手叫 陈铭 ,其实他在以前打辩论赛的时候就很出名,据说后辈中有望成为「宝岛辩魂」 黄执中 接班人的少年。他在奇葩说的一期里曾提到初为人父的他已经无法全心全意只顾自己了。小孩子刚出生,常常午夜醒来多次,每天他和他夫人都睡不了一个懒觉。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生命的重心会渐渐转移的。
像博士一样生活,不是一种寻找身份认同的的方式(就算想找认同博士们可能也不会理会,笑),而是一种心态及行为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工作了有些时日,往往在日复一日的两点一线的生活状态中迷失方向。关于这点,我深有感触,总有那么一两月时间除了上下班什么都不想做,玩玩游戏看看电影晚上的时间就过去了。这不只是惰性,与跟精力管理的方式息息相关。上班 8 小时,不管做了什么事,下班都会觉得疲惫,不想做任何事,除了娱乐放松,但在所谓的放松之后迎接而来的就是空洞。有人分析为什么会晚睡,因为到快睡觉的点回首当天发现没做什么事,于是抓紧时间看点书做点事恶补,睡得就更迟了。像博士学习,主要是对时间分秒必争和对治学严谨深入的心态,以此为做事原则,影响到个人的行为模式。
关于宗旨原则,认识的朋友有觉得很务虚的,其实不然。原则就是心中的一个托盘天平,当一时做不了某个决定的时候,To do or not to do ,拿选择放在天平两端,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它就是一个度量工具。
高中政治告诉我们,除了世界观,还需关注方法论,「个人博士生涯」该如何启动?
微博上有一位关注的90后博士 @MilkShake羊 提出了一个淡化周末的概念:
我在想,如果每个人能找到一个很好的作息,是不是就可以淡化周末的概念。个人认为狂睡两天并不能让你觉得轻松,而健康的作息可以。我已经有大半年没在七点半以后起床了,可能身体里没有嗜睡基因:)附上我理想中的作息:
五点半起来做早餐,七点吃完,在大家上班之前开始工作,这时候的效率很高,比熬夜高很多。十二点午餐,接着午休二十分钟到半小时。下午四点加餐,下班后健身,八点之前完成晚餐。之后可以准备第二天的食物或是陪家人或事看书学习,总之做喜欢做的事情,十点半关灯还可以再用 Kindle 帮你入眠。一周三到四天这样的作息就蛮健康的诶。淡化周末的概念,即使有点理想化,但值得一试。
看后十分赞同文中观点,虽然以前偶然间也有想到过,也有看到 warfalcon 的相关文章,但毕竟没有建立一个认知概念,也没有作为一件严肃的事认真去践行。不把周末当假期,形成长期的习惯。良好的作息是博士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更多的一些行为模式可以看看她的最新博文——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里面推荐的 太医来了#41 电脑化人生与个人健康管理 和个人博客 Taiwan 2.0 都挺不错的。今早 6 点多起床,冲一杯速溶咖啡,加三两个小面包,在一个自我营造的仪式感下,写下这篇博客,算是一个正式的开始吧。
至于当年为什么没有读研究生,源于大三那年寒假徘徊于这个问题,一次 乐购收银员 的经历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通过三天的时间已经完全掌握了收银员的这份工作的,使我认为大部分技能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即可完成的。加上要参加化工设计大赛,两者在时间安排上会有比较紧张,我选择了比赛。话说回来,队里五个成员,除了我,后来一位出国,一位保研,两位考了研究生都在读博,这个为了掩饰自己懒的借口就显得有些拙劣了。这段时间听 IPN 旗下的流行通信,倒是给了我一种没有出国留学的遗憾。人生岔路口总是要有选择的,走了一条路后在日后的另听别人说起其他路的风景自然有羡慕之情,虽有遗憾,但无后悔。
有人在知乎上问 化工职业的发展 ,于是回答了一下,文末列一下我所接触的几位朋友的职业发展。
化工专业毕业在本专业领域工作在企业的话,分类如下:
设计最对口的是进入化工设计院,大院有原化工部下属的九大设计院
不过通过招聘要求不难看出,他们要求自然比较高,本科生至少 211 ,大部分要 985 ,如成达,而且这只是硬性条件,目前要求越来越高,基本上只要硕士和博士了。至于其他设计院也还有很多的,部分还是收本科生的,像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天正设计院等,企业内也会自己设立设计院,如中石化,中化蓝天、陕鼓、杭汽、浙江龙盛等。涉及知识主要是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控制工程等,非常广。以后用到的工具主要也就是制图的 Auto CAD,配管的 PDMS 、模拟的 Aspen Plus 和 HYSYS 等。当然这些工具不一定都会用到,跟你具体干的活有关,如你做仪表控制,会组态编程就可以了,不用会 Aspen 。如果大学有参加过化工设计的比赛,招聘会有加分。
设计内分工也是多样的,有做流程计算、总体布置、配管、仪表控制、电气控制、单元设备,单元设备又可以包含塔器、换热器、压缩机、汽轮机、液体泵等多种多样的。工作内容根据分工也会不同,比如做流程计算在项目前期,需要经常性出短差,跟用户交流工艺方案,制定标书。总体布置、配管在项目实施后期,经常出长差,到现场进行安装指导。各个不同的工种对应的事都不大一致。
职业发展是化学工程师,以后可以做技术专家或技术管理或者销售管理。老东家的中高层领导大部分是技术出身。
研发的话,本科生做化工类的研发比较少,倒是做化学类研发会比较多,因为即使是化工,基于宽口径培养的思想,在学校还是做实验比较多,同学有去上海药明康德等医药研发外包的公司,就是做实验,有机很重要,会比较辛苦,而且刚出来是要帮研究生洗瓶子的。不过大家都说做有机的最赚钱。职业发展就是合成专家。化工研发也是有的,有工厂会让你去做工艺优化,主要是做节能和产能的。
本专业领域做生产其实是最好找工作的,且加班通常没有设计院多,也分两种,生产运营部门和工艺部门。生产运营,刚毕业工资也还可以,如果是神华、大唐这种大国企财大气粗,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做分析化验,可以不倒班,环境很干净,但一般要女孩子。不然要倒班,而且厂里可能会比较辛苦。如果能熬下来,钱途还是有的。其实也没那么恐怖,有些是在厂里坐中控室里的,看看电脑就好了,只是厂会比较偏僻。还有少数能进核电站,环境很好的。所以做生产不可怕,关键是选对单位,优先考虑外企,放平心态。而且有了几年生产经验以后成了技术员或者工程师,就可以不再倒班了,更多的是运行指导和项目管理。工艺部门倒班较少甚至不用倒班,主要为解决生产无法应对的难题、工厂工艺优化或承担某些新项目的项目管理等,会跟供应商也有交流,属于甲方。两者的职业发展是工程师或者技术管理。
销售的话有做外贸的,也有做技术支持的,就是签合同时负责跟客户解释技术问题的,负责商务报价,属于B2B类型的,相对于传统的B2C的销售,压力会小一点,酒自然也少不了。
相比销售,其实能进采购是更好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降低采购成本,直接就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内对外都至关重要。当然,这类部门中子弟也是挺多的,进去要靠硬实力。还有,供货商的酒也是少不了。
注:这一类复合专业一般招聘职位通常不在化工所在的学院,需要自己去主动了解。这是换行业跳出化工坑的好机会,但同时对另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
注:以上工作及单位也不一定都好,还请个人甄别。
微信群里有人说,美食能让人爱上一座城市 我接话道,如果我爱上了肯德基怎么办 这是不是「热爱」人生的表现 「热爱」和「想要」不同 前者是你愿意付出多少 后者是你想让世界为你付出多少 如果多年前或将来的今天有人为了某个目标开始...
从记事起,不管是影视剧还是生活中,一直被教导酒吧和 KTV 这种地方是很危险很混乱的,是不良少年出没之地。但如今长大的孩子们渐渐体会到,事实并非如此,KTV 从刚进入大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去过,偶尔还会仗着年轻的资本通个宵,美其名...
「小排面加个蛋?」食堂窗口的姐姐第一次没有问我吃什么。
「酸菜面吧,没吃过,加个蛋。」我说。连续三个星期晚上来这个窗口吃一样的晚餐,心想少做选择可以省下更多精力做其他事,听说夏天的夜晚比冬天长。
「好。」她熟练地把面条下到锅里,一会儿就捞了上来,加青菜、酸菜,加蛋。
「香菜?」她指了指香菜碟子示意道。
「嗯。」
「刚下班?」她边夹香菜边说,口罩戴在脸上,看不到她的表情。
「是啊。」
「你是来实习的?」她把热腾腾的面端了给我问。
「嗯。。么。。我是新来的,看起来很年轻是吧?」然后腼腆地笑着走开。
窗内和窗外的一次对话就这么结束了,再过半小时独自在这个窗口上班的她也回家了。
夏天的夜,刚要开始。
在 YouTube 上看到一个「美国普渡大学中国留学生纪录片2015」的视频,说的是留学在外,独立生活,面对学业及工作的压力,难以安居乐业。下面有人留言说,某些出国的人有意或无意地会放大留学的困难,以此来肯定自己。其实对比国内外,各自有各自的烦恼,人只要得到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总要付出,就在天资聪颖家世显赫,要一个大学学历也得走出舒适圈把考试考及格不是吗?其实大体上看,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居不大易。史铁生认为,快乐只是短时的,苦难才是人生的常态,深以为然。
毕业之后,时常听起周边的人谈起未来,有继续深造对未来依旧迷茫的研究生,有工作要倒班想换一换环境的医务人员,有工资多加班多买房以后压力还是很大而且久坐有些腰椎盘突出的软件攻城狮,有待遇低想换工作但仍在踌躇徘徊的设计师。在这个红色时代的洪流里,在这个货币超发的沼泽里,独立生长需要更多的挣扎。
续果果问我,你觉得学校外面的世界给了你什么和以前不一样的观点么?
我回答说,钱比想象得重要,而且来得没那么容易。
你有没有想过,原本以为的按部就班其实还需要你再多一些些克服和努力,才能过的更好。为什么到了最后我还是不免俗套熬鸡汤,因为除了这样,别无选择。